文理新闻内容

AIE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30日 16:29 来源:科研管理处、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点击次数:

近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宝鸡市新型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冯海涛教授团队相继在国际著名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研究论文。

发表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上的研究论文“Sequential FRET system based on macrocyclic AIEgens for versatile photocatalysis”第一作者为我校研究生刘孟鑫,通讯作者为苏小龙副教授和冯海涛教授,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该期刊为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8.9。在本项工作中,作者设计合成了两种不同尺寸空腔且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四苯基乙烯(TPE)大环化合物(TPE-1和TPE-2)以及对照结构的线性分子TPE-3。利用TPE大环的空腔结构,通过主客体作用构筑水相光捕获体系并催化有机反应。结果表明,较大空腔的大环化合物TPE-1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加之供体/受体之间更好的尺寸匹配、较好的光谱重叠面积以及逐级递进的主客体作用和AIE效应,实现了供体分子TPE-1的能量能够高效且连续的传递,能量传递效率高达95%。更重要的是,该体系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成功实现了具有广泛底物兼容性的光催化苄胺氧化偶联反应、N-苯基四氢异喹啉与吲哚的交叉脱氢偶联(CDC)反应以及苯甲硫醚氧化反应。AIE特性大环空腔结构为开发新型仿生光催化系统提供了创新性的设计策略。

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的研究论文“Multifunctional AlEgen Visualizing a 3D Scaffold for Skull Repair and Highly Effectiv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第一作者为我校硕士研究生张国凌,通讯作者为冯海涛教授,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该期刊为SCI 2区期刊,影响因子8.2。在本项工作中,作者成功地将具有高效活性氧生成和高量子产率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2tBu-TPA-TB)吸附至3D打印的磷酸三镁(TMP)支架上,构建了具有多功能的2tBu-TPA-TB@TMP支架。该支架不仅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而且还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在MRSA感染的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荧光成像联合Micro-CT3D重建技术证实了该支架具有长达21天的降解过程实时监测能力。此外,该支架也保持了优异的结构完整性和可控制的降解特性。更重要的是,光动力疗法(PDT)和支架中持续释放的镁离子(Mg2+)产生的协同作用,显著减轻了局部炎症反应并抑制了组织纤维化的进展。这一创新性集成系统将无创生物成像与治疗性骨再生功能相结合,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技术解决方案。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73152)、陕西省科技新星(2021KJXX-48)、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2022TD-36))、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4JC-YBMS-123)、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项目(23JC001)的支持。(科研管理处、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文/苏小龙 审核/胡登卫)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0184172500699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mi.5c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