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忠实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4月28日上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陕西文学研究所联袂在高新校区博文楼1401会议室,举行文传院特聘教授、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座谈会。党委宣传部、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宝鸡市现代文学学会等单位相关人员以及文传院党政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相关学科老师、研究生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孙新峰主持。
全体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陈忠实先生与宝鸡文理学院”专题片,重温了陈忠实先生对我校的支持与关爱以及师生对先生的尊敬和热爱。文传院院长兰拉成在致辞中说研讨陈忠实的文学遗产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随后,与会人员围绕陈忠实的文学遗产、精神遗产、人格与文学、《白鹿原》的文学品质、陈忠实与现实主义写作、陈忠实与世界文学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展开热烈讨论。
二级教授、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赵德利将陈忠实文学创作概括为“人格魅力”“生命体验”“文学创造”三个主题,指出这三个方面是陈忠实先生人生的写照和成就文学的途径,也是他留给当代文学的最宝贵的文学经验。陕西文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冰心散文评论奖获得者、著名文艺评论家马平川认为,正是因为陈忠实先生坚守做人的底线原则,坚持作家的尊严和价值,才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人格,研究陈忠实先生的文学精神,就是要用陈忠实先生的人格映照我们的人生和文学之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郭文元教授认为,陈忠实先生对前人的现实主义进行批判性继承,既有坚守,又有创新,摆脱了“复制现实”的手法,形成了开放式的、非封闭式的现实主义,使读者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文艺学教研室主任王永奇副教授从陈忠实与肖洛霍夫生命体验的表达、陈忠实与劳伦斯性描写比较、陈忠实与卡彭铁尔“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异同等角度谈了世界文学对陈忠实的影响。青年学者、孙泰然博士认为在陈忠实文学研究中要有问题意识,并对《白鹿原》“史诗”问题、文学创作中的方言与中国化、世界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孙新峰在总结时谈到,陈忠实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旗帜、先驱者和殉道者之一,是文学陕军的精神领袖之一,与我校有着极为深厚的学术渊源。敬畏先生、缅怀先生,也是为了检视文学专业师生的文学信仰、文学情怀,重温和砥砺文学精神。各位与会者应以陈忠实等文学前辈为标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众声喧哗的当下,争取写出能留得下、传得开的文学评论作品,在中国文坛、中国评坛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声音。(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魏籽琦)